首页
>新闻资讯>文化园地
守好自己的那口“井”

  朱元璋出身贫寒,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。因此,他当了皇帝后,很重视对官员进行反腐倡廉教育。据《朱元璋传》载,每次向各地派任官员时,他都会搞个上岗前的警示教育,将他们带到皇宫的一口水井旁,指着那口井“开讲啦”:“做清官,靠俸禄过日子,就像守着一口井,井水虽不满,但可养活一家老小。如不满足,非要从外面取水灌入井内,满了就要加高井台,一旦井台有问题,就会殃及你的乌纱帽,甚至身家性命。”以此教育官员守好自己的那口“井”,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,更不要有巧取豪夺之行,老老实实遵纪守法,踏踏实实履职干事。这样,守住了现实,也就守住了未来;守住了自己,也就守住了全家。反之,如果因嫌“井水”少而生妄念动妄行,把本不属自己的“水”往井里灌,最终必然“喝不了,兜着走”,毁掉所有的一切,又岂有未来和幸福?许多官员深受启发,到任后便在院中掘一口井,并在井边立个“警”字石碑,告诫自己:守好“井水”,力戒贪念。朱皇帝的“井水论”,以物寓理,生动形象,入木三分,且有效应,值得深思!

  今天,尽管时移世异,但“井水论”的警示作用仍然没有过时。纵观时下那些因贪腐而受到法纪严处的官员,他们原本都有一口自己的“井”,很不错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,其“井水”比普通百姓不知高出多少倍,过着衣食无忧、生活滋润的幸福日子。然而,当同富商大贾一接触、一比较,他们便感到收入上有高差、享受上有落差。于是,心态发生变化,状态萌生赶超。在“你能,我也能”的心理驱使下,就置党纪国法于不顾,利用手中权力和工作之便捞“外快”、作“补偿”,把河里的水、江里的水、海里的水一个劲地往自己的“井”里灌。结果,“井水”不断溢出,加高“井台”出事,便上演了因嫌“井水”少、致使枷锁扛的悲剧,在狱中顿足捶胸、痛哭流涕,也为时晚矣!这就应了《伊索寓言》中的一句警语:“有些人因为贪婪,想得到更多的东西,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去了。”最终“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”。

  自古以来,做官发财两条道,做官就不要想发财,发财就不要想做官。只能二选一,不能兼得。倘若认为做官“井水”少不划算,那就干脆辞官去经商。如果做官的“井水”不想丢,经商的“大水”也想要,搞“鱼与熊掌兼得”、“公私好处通吃”,使自己的“井水”多多益善,那就必然会将公权力变成谋私的工具,最终害人害己害事业。在反腐力度加大、查案惩处日严的今天,“伸手必被捉”已是世人皆知的事实。面对公共资源之“水”,任何人都只有“大保护”的义务,而不能有“大开发”的邪念。遵规守纪“手莫伸”,堂堂正正做人、规规矩矩做事、干干净净做官,方能不负初心、行稳致远、干番事业。

  古人云: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。”“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”《老子》讲:“祸莫大於不知足,咎莫大於欲得,故知足之足常足矣。”“知足者常乐,贪婪者常悲”,这是先人们纵观人生成败、历史变迁得出的宝贵经验。党员干部应当以史为镜、以人为鉴、以案为戒,牢记入党之初的忠诚誓言、从政之初的担当承诺,切实强化廉洁从政意识,把党纪要求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,经常对标党纪准绳,校准思想之标、调整行为之舵、绷紧作风之弦,不断增强政治定力、纪律定力、道德定力、抵腐定力,厚植自律之本,筑牢自觉之基,耐得住寂寞、守得住清贫、管得住小节,在各种诱惑面前识得破、忍得过、挺得住,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“精神高地”,让自己的那口“井水”清又钝、甜又美,喝起来放心、安心、舒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