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史书记载:唐代陆贽为官一向清廉刚正,拒绝收受任何财物,即便官至相位也是如此,让很多人觉得他不近人情。于是,德宗皇帝劝他:“至如鞭靴之类,受亦无妨者。”面对皇帝的恩准,陆贽仍然清心不动。他说:“贿道一开,展转滋甚。鞭靴不已,必及衣裘;衣裘不已,必及币帛;币帛不已,必及车舆;车舆不已,必及金璧。日见可欲,何能自窒于心。”陆贽严拒“微腐”,一丝不染;不开贿道,心门紧闭;成就了一生清名,世代令人敬仰。陆贽严拒“微腐”保清廉的故事,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:
首先,要明哲理。世间事物都是由量变到质变,由渐变到巨变发展的。物如此,人亦然。为官者要永葆清廉政治本色,就应坚持用哲学思维去看待和分析问题,从小中见到大,从微中见到巨,才能严守底线,做到“大腐”坚决不搞,“微腐”一点不沾。倘若不明哲理,以“善小而不为,恶小而为之”,必然从恶如崩,溃不成军,最终落个身败名裂下场。陆贽深知这个哲理和事理,坚持从“一”防起、从“微”拒起,才防止了渐变的发生,永葆了清廉大节。知之深、行之切、拒之严,信然,信然。
反观时下,有些为官者虽然学历挺高、读书也多,但其哲学见识却远不及古人陆贽。在高压反腐态势下,此辈认为:“大腐”不能搞了,但沾点“微腐”也无妨。于是,微风吹得心头醉,小腐面前不设防:请吃饭局,他照赴不误;送烟送酒,他欣然笑纳;各种卡票,他暗中接收。如此一来,落入“温水煮青蛙”的圈套中,“微腐”就演变成大腐,量变便导致质变,结果就将自己送上了人生不归路。可见,“微腐”虽微,害莫大焉,岂能不警惕、不拒之?!
其次,要有定力。对为官来说,廉洁自律不是一阵子的事,而是一辈子的事,须时时坚持、事事坚守。在拒腐上,一次二次容易做到,一生一世则颇为不易。尤其是在上峰“恩准”,可以开口子的情况下,没有很强的定力是难以做到“拒腐蚀、永不沾”的。在这点上,陆贽的拒腐定力无疑是过得硬、令人敬佩的。他不把皇帝的“恩准”作为自己“微腐”的理由,更不把“最高领导”作为自己“微腐”的“保护伞”,坚持贿道不开、底线不破,对“微腐”一以贯之拒之门外。可谓:任汝东西南北风,我自岿然不动,立起了刚直不阿的清廉形象。
与陆贽相比,时下有些官员的拒腐定力可就远远不及了。有的采取内外有别法:“圈外人”送的东西,拒;“圈内人”送的东西,收;生人送的东西,拒;熟人送的东西,收。更有甚者,奉行阿Q主义,搞“别人收得,我也收得”那一套。这样,“贿道一开”,如闸门启动,浊流倾泄,汹涌奔腾,难以遏制。如此积以时日,逐渐累加,小问题就会变成大问题。面对法律“侍候”、双手戴枷,那可就悔之晚矣、哭之无益。
最后,要耳根硬。古往今来,为政清廉、刚直不阿者,有人爱戴,亦有人嫉恨;有人点赞叫好,亦有人挖苦讽刺。什么假正经、不入流、出风头、不近人情、六亲不认等等,会一股脑向人抛去,搞得人心烦意乱,不知所措。唯有耳根硬朗,坚定不移,“你说你的闲话,我走我的正路”,方能永葆清廉本色。倘若耳根不硬,听信人言,改变航向,掉转船头,那就会前功尽弃、同流合污,出现人生败笔。面对同僚“不近人情”的冷嘲热讽,甚者到皇帝面前吹歪风、点邪火,陆贽始终心如铁坚、沉着应对、不为所动、永葆清心,树立了“大雪压青松,青松挺且直”的高洁形象。
同陆贽相比,时下有些官员的耳根可就有点问题了。在非议讽刺面前,他们耳根软了、心神散了、意志衰了、操守变了,由缩手变成伸手、由拒收变成接收。结果,便由“微腐”变成了大腐,使自己落入万劫不复境地。古人把耳根要硬列为官员“五硬”之中,看来是颇有道理的,值得深思铭记。